• <td id="vwlic"></td>
      會員登錄 立即注冊
      歡迎訪問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新聞門戶網站——蘄州在線! 微博 微信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

      風格切換

      蘄州在線

      搜索

      蘄州在線
      [切換區域]

      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2023-3-14 08:36 205
      (本文轉自古今蘄談公眾號。熱愛蘄春歷史,關注古今蘄談。)
        大家知道,上山下鄉并非始于“文革”,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便被黨和政府倡導,至1968年全面展開。從歷史資料看,最早奔赴農村的知識青年群體,可以追溯到 1955 年8月遠赴黑龍江墾荒的六十名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之后是第二批、第三批。上海也不甘落后,也動員了近二萬知青到淮北和湖北墾荒。最近,我們聯系到了那批老知青中的一個群體——1958年赴湖北八里湖農場的老知青。我和《知青》雜志常務副總編馬琳應邀前往湖北蘄春參加 “上海知青赴八里湖農場墾荒55周年紀念大會”。被那些年長我們十余歲的老知青的“墾荒”情懷深深感動,也被八里湖農場歷任領導對上海知青的關心愛護所感動。我們有責任將所見所聞介紹給大家。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1958年5月5日解放日報  我們在蘄春見到的是一群古稀老人,他們精神矍鑠,樂觀開朗。相對我們這些知青中的小字輩而言,他們歡聚的熱烈毫不遜色,但回首往事時卻理智平和,不驕不躁。(一)  1958年,黨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中華大地掀起了盲目冒進的所謂“大躍進“的高潮。地處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正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開墾沿長江的沼澤灘涂。時任省委書記的王任重向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提出要人的請求,并報經中央同意,湖北省在滬展開招募活動。4月,上?!督夥湃請蟆房钦心紡V告,立即吸引大批青年踴躍報名。5月1日,八千名被批準赴鄂的上海知青和四千名被批準去淮北墾荒的上海知青參加了“五· 一”大游行。5月4日,一萬二千上海知青齊聚上海文化廣場,召開誓師大會,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到會發表了激情洋溢的講話,號召青年人為消滅“三大差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5月10日前后,這批青年分批離滬踏上了墾荒之路。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1958年5月報上刊登湖北安徽招收農工的消息  到湖北的8000上海知青大多數分配到湖北省荊州地區的國營農場,分到黃岡地區國營農場的有800多人,其中來自上海市榆林區(現為楊浦區的一部分)的321人分到了蘄春縣八里湖農場。5月11日。他們在十六鋪碼頭乘上“江順輪”,逆流而上,經三天航行到達湖北黃石,小住一夜,換乘小火輪前往蘄州?! √I春,是明朝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李時珍的故鄉。始建于南宋的蘄州古城,依托長江的便利交通日漸繁華,到了明代鼎盛一方。之后,在戰亂中衰敗。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成非澇即旱,釘螺密布的貧困地區。1958年初,建立八里湖等十余個國營農場。上海知青是第一批到達的知識青年團隊。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上海知青在總場門口合影  從蘄春縣城距長江邊的八里湖農場僅僅六七公里,但那時只有一條相當于田埂寬度的小路逶迤在茫茫沼澤中,一遇雨天或長江漲潮,就無路可走。老人們回憶說,他們到達蘄春的那天,恰逢剛下完大雨,江邊已是汪洋一片。農場只好緊急安排他們在縣小學校里住了一宿。第二天,雨停水退,知青們便各自背上自己的行李,提上網兜等物品,向農場進發。十幾里的路程,只有高地上可見羊腸小道,大部分是在水中行走。走慣了柏油馬路知青們,在泥濘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負重行走,實屬不易。體弱的女同學,背不動行李了,就有男同學搶過行李;雨鞋陷在泥塘中了,就有人默默地幫忙挖出鞋子。知青們互相幫襯著、攙扶著走了三個多小時才到達農場駐地。這是農場給這些剛離開大城市的知青們上的第一課。那天是1958年5月15日。(二)  真正的墾荒生活開始了。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1962年八里湖農場知青參加農場團代會  知青們面臨的第二堂課是住宿。在上海時,政府為動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每個電影院都在正片前放映前蘇聯集體農莊的紀錄片,大肆宣傳集體農莊的優越性,吃集體食堂,住集體宿舍,拖拉機奔馳在廣闊的原野上,姑娘小伙圍著篝火跳舞歌唱……知青們正是奔著理想和事業而來的。走出泥濘的知青們眼前所能見到的是成片的灘涂洼地和寥寥幾個窩棚。這還要歸功于早他們而到的“右派”們的辛勤勞動。不然的話,青年學生們將面臨更艱難的考驗!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上海知青在學習駕駛拖拉機  八里湖的窩棚,是用樹桿支起的三角形架子,外面鋪上稻草搭就的?!袄嫌摇眰優榱俗尦蹼x上海的知青不感到孤單,他們把窩棚搭得極大。二百多個男知青統統住在一個大窩棚里,熱鬧是熱鬧極了,大家也很快熟悉了??墒?,遇到什么風吹草動的,動靜也大得了不得。下雨天,外面的積水很快就會漫延到里面,睡在靠邊的知青可就倒霉了,被子褥子全被浸濕。如果是半夜下大雨,這一晚大伙都別想再入睡。特別是女學生,她們容易想家,常常是一人思鄉落淚,迅速感染全體,低聲嗚咽很快演變成嚎啕大哭。老知青們說,竟盡管如此,回想起來還是快樂多于憂傷,大家互相幫助親如兄弟,直到今天還令人回味無窮。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現在,農場還保留著一棟土坯房。老知青們告訴我,這是八里湖的第二代住房。當時蓋起的土坯房是茅草頂,許多年以后,屋頂換上了瓦片。土坯房的內部分割成若干間,每間居住數人到十余人不等。知青們歡天喜地告別了茅草窩棚。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圍墾種地是辦農場的目的,自然也是知青們每天的必修課。八里湖就在長江邊,不到3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竟有4條河道,6處湖泊,淺水沼澤更是一個連著一個??恐?954年和1957年兩次圍堤形成的場區,上海知青在當地職工的帶領下,圍湖造田、開荒種地、夯土建房、開渠挖港、筑路修閘、抗旱排澇、治水滅螺,硬是把一個水鄉澤國建成了農田水利基本配套,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農場,其中的甜酸苦辣,悲歡離合不勝枚舉。他們除了面臨生活的艱苦,勞動的繁重,還要面對釘螺的危害(蘄春為血吸蟲病重災區),有數名上海知青被可惡的血吸蟲奪去了生命。(三)  值得慶幸的是,八里湖農場的歷任領導都非常關心愛護知青。他們盡力改善知青的生活,手把手地教知青學著做農活。讓知青們至今心懷感激的是,歷任領導十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知青們感到有了用武之地,也越來越熱愛第二故鄉,甚至退休后也不愿離去。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我們了解到,上海知青到農場后僅三個月,農場就與縣和地區聯手舉辦了拖拉機手、護士、財會、教師等培訓班,并大膽啟用武漢大學下放的“右派”教師向知青傳授財務會計知識,既發揮他們的專長,知青們也學到了真本領。近三分之一的上海知青通過各類培訓,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學有所長,學有所用。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八里湖農場知青曬棉花  當年18歲的鄭雪章從拖拉機手培訓班畢業后,當上第二任東方紅1號車長(農場最牛的拖拉機手),一干就是15年。期間,他多次革新技術,發明“機耕船”和“帶刺的車輪”,解決了拖拉機在泥濘中易下陷的難題。19歲的鄭連根,經過財會培訓學習,會計便成了他一輩子的職業,一直干到退休,晚年仍然居住在農場。當老人捧出國家財政部頒發的《從事財會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和國家農牧漁業部頒發的《長期堅持從事農牧漁業財會工作榮譽證書》時,筆者從老人的臉上讀到了驕傲和自豪。當我問他:“為什么退休了還不回上海?”他的回答是:“八里湖培養了我,我舍不得離開啊?!边€有一大群女知青通過護士培訓班當上了醫護人員,她們有知識,有文化,受大城市衛生工作的熏陶,學得快,干得好,個個都成了蘄春縣,乃至黃岡地區最出色的白衣天使,尤其是在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還有不少知青當上了農場的教師,上海知青陳堅酷愛三尺講臺,直到退休,才離開校長的崗位。農場還著力培養知青干部,很多知青經過鍛煉,挑起了重擔。當年知青隊長符忠厚,被提拔為農場副場長,繼而升任縣工業局長。在紀念活動中,我們還見到了有許多從黃岡、黃石、十堰、武漢、大連等地趕來的上海老知青,他們都是被提拔或推薦到地市省城有關部門,乃至中央部委工作的。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1961年,八里湖農場知青來場三周年合影  55年來,八里湖農場的上海知青除少量因家庭原因轉到其他地方投親靠友外,都服從組織安排,干一行愛一行。不管是在生產隊務農、在場辦企業做工,還是在農場管理崗位,都是個頂個好樣的,有60余人一直在農場干到退休。2003年,為了讓在農田里揮灑了一輩子汗水的老知青得到相對好一些的退休待遇,農場將尚在生產隊的最后16名老知青全部轉入場辦企業,退休時按企業標準享受退休金。雖然,這些堅持到最后的戰士退休后的生活還是比較清苦的,但讓我們看到了農場對老知青的關懷。也許這也是一個原因吧,至今,還有不少知青退休后不愿離開,依然居住在農場?! 榕e行這次紀念活動,老知青們早在一年前就開始作準備了。他們組成了會務組、財務組、宣傳組、后勤組和綜合組、聯絡組,分工負責為大會服務。尤其是符忠厚、陳堅、徐漢成、石玉玲、朱義麟、虞愛珍等更是全力以赴地工作,彰顯了上海知青特別能戰斗的能量。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八里湖農場知青  這次八里湖農場紀念上海知青參加墾荒55周年紀念活動,得到蘄春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現在縣里任職的原農場多位領導都來到老知青中間,共敘友情?;顒舆€得到知青二代的鼎力資助。我們在蘄春也見到了多位知青二代,他們有的已是農場領導班子成員,有的在蘄春縣城工作。在那片培育了父輩的土地上,學習工作、成家立業。上海知青的血脈將在江漢大地上代代相傳。這是我們迄今追蹤到的最早的上海知青群體,今后,我們還會不斷地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講述給知青朋友和關注知青群體的朋友們聽。

      1958年,第一批知青來到八里湖
      蘄春文學

      聲明:本站轉載文章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無商業用途。若發布內容或出處有誤,請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處理! 站務微信/QQ:5665305 投稿郵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備2021007424號 運營主體:湖北萬詞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運營地址: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官方微信公眾號: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顧問:湖北貴有恒律師事務所 張煒律師

      © 2006-2023 蘄州在線(www.laughingcamel.net)版權所有

      聲明:本站轉載文章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無商業用途。

      若發布內容或出處有誤,請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處理!

      站務微信/QQ:5665305 投稿郵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備2021007424號 運營主體:湖北萬詞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運營地址: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官方微信公眾號: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顧問:湖北貴有恒律師事務所 張煒律師

      © 2006-2023 蘄州在線(www.laughingcamel.net)版權所有

      日韩黄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