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縣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北岸,是中國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
1988年6月6日,現供職于蘄春縣臺辦的祝和忠先生,在當時臺灣《自立早報》發表了題為《蘄春之光——博士縣》的文章,稱“李時珍故里,文昌之鄉,蘄春被譽為博士縣。
據統計,到2012年,蘄春籍教授、副教授人數達到4300多位(縣博物館統計數據),遍布海內外,故有“教授縣”美譽。
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這條五百米長的街道,有“博士街”之稱,竟走出了126名博士,多半在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甚至很多父子、兄弟皆為博士。這就相當于平均每個家庭都有博士、教授級人物,有的家庭還不止一位。如李寶珍女士一家五名博士,分別為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生化、物理、醫學博士,被傳為佳話。還有李國宏女士,獲美國伯明翰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曾為美籍華人中最年輕教授。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
赤東鎮范鋪村堪稱“教授縣”里的“教授村”,110多位專家、教授出自同一個村。
據史料統計,蘄春在明代科舉考試中進士,文、武舉人共有240人;清代“科甲鼎盛”,該縣中進士,文、武舉人共208人;民國時期蘄春籍大學生有550余人,留學生60余人。
自20世紀以來,蘄春籍人士秉文衡、掌科苑、主講壇者遍及五洲,在十多個國家大學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如辛亥革命先驅詹大悲、田桐,訓古學家;“章黃學派”創始人黃侃;著名文藝理論家胡風等。蘄春籍著名數學家王中烈,曾發表論文《第二序線性雙曲線方程的柯西衰退問題》享譽世界數學領域。
在臺灣,蘄春籍教授有汪大華、孫方鐸、陳鞏、汪定華、明誠之、高銘鑫、游國琛等人。
令人稱奇的是,蘄春縣不僅是享譽海內外的“教授縣”,“教授村”更是層出不窮,有10名教授以上的“教授村”達32個,其中一村20名以上教授的村有7個,張塝鎮瓢鋪村走出專家學者教授27人。
作為名醫李時珍的故鄉,蘄春縣從唐朝開始就有官辦的醫藥教學機構,至宋、元、明、清,蘄春更是聞名全中國的藥材產地和集散地,形成了“不為良相、愿為良醫”、“路人皆懂醫、指草皆為藥”的醫藥文化及傳統。
紅安縣原名黃安,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將黃安改名紅安。今屬湖北黃岡市代管,位于鄂東北大別山南麓。紅安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她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是鄂豫皖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革命戰爭年代,紅安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2552人。
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國家主席,走出了韓先楚、秦基偉、陳錫聯等223名將軍,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8人、中將軍銜的13人、少將軍銜的58人,是全國將軍人數最多的縣,被人們稱為“將軍縣”。
紅安人杰地靈,文物勝跡遍布全縣。確定為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63處。其中董必武舊居,李先念舊居,紅四方面軍誕生地,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董必武紀念館,紅軍洞等110多處革命性建筑和革命遺址遺跡,已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